在这条产业链上,“小龙虾+加工”成了重要的分支。近两年,盱眙发力强链补链延链,培育和引进了祥源农业、於氏龙虾、泗州城、叮咚买菜等11家规模以上龙虾加工公司;许记味食、高海林调料等30家企业年产小龙虾调料1万吨;金康达等企业年产小龙虾养殖饲料10万吨……
与此同时,“小龙虾+旅游”也成了淮安的一大特色。从盱眙县首次试水举办“龙年龙虾节”,引来长三角地区3万多名游客到盱眙尝鲜,售出了近百吨小龙虾后,龙虾节就成为了盱眙夏天迎接八方来客的重要节点。
“蔬菜之王”芦笋富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淮安市涟水县因地制宜,以红窑镇为中心,辐射五港、唐集、梁岔、黄营等镇,形成10个超千亩连片种植基地,面积2万多亩,年产5万吨、产值10亿元的芦笋产业带。如今,涟水县已拥有国内最大的设施芦笋种植基地,产量占全国的30%。“涟水芦笋”已创成地理标志商标,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芡实,又名“鸡头米”,既是中药材,也是上好食材。芡实是淮安区车桥镇的特色农业产业,全镇种植规模约3.5万亩,年产量500万斤,总产值达2.1亿元。目前,车桥镇已形成包含规模种植、集中采收、预冷保鲜、精深加工、电商销售等较为完整的芡实产业链,正全力打造集产品研制、商品展销、电商直播、技术培养和训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实现芡实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一条龙”。
图源:无线年,淮安市的农业品牌培育工作亮点纷呈:“涟水芦笋”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3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3种地方特色农产品入选“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土特产’”推介活动;“淮味千年”品牌入选“2024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盱眙龙虾”品牌入选“2024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
在武墩街道红椒种植基地,种植户在手机上打开“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小程序,轻轻松松完成了辣椒苗的精准灌溉;移步柴米河博士农园数字科创中心项目1号智能温室棚,工作人员正利用数字农业技术分析查看农作物生长趋势和各类环境参数……这一幕幕,正是淮安清江浦区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推动“淮安红椒”全产业链升级的生动写照。
在柴米河博士农园数字科创中心,智能温室棚内,数字技术正密切监控着农作物的生长状态,环境参数一目了然。技术人员通过AIoT农事作业小程序,精准调整种苗水肥配比,实现了种苗培育的智能化和本地化,打破了以往跨区域育苗的局限。目前,基质肥产线万盘高品质水稻、红椒苗的生产运营工作。
面对市场多变、定价权缺失的困境,清江浦区携手浪潮云洲等科技公司,共建“淮安红椒”数字交易中心。该中心通过数字化手段汇聚供需信息,精准匹配交易订单,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了中间环节,将原本流向外地的订单重新拉回淮安,稳固了本地红椒产业的主体地位。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今年,淮安市将继续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计划打造10个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60个市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以及3个省级数字化创新引领的智慧农业园区,同时支持农产品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推动农产品加工设施购置升级和技术创新。